护理系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(三)岐黄仁心铸信念红色薪火永相传
7月15日清晨,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“白衣丹心”乡村振兴支医团迎着朝阳走进碁山镇卫生院国医堂,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临床实践课。国医堂内艾香氤氲,药香阵阵,为队员们铺就了一条知行合一的成长之路。
系统学艺传承千年智慧
在中医科主任李医师的带领下,队员们开启了沉浸式学习。拔罐区,李医师手持玻璃罐示范“闪罐”技法:“手腕要灵活,如蜻蜓点水般快速起落,达到开腠理、祛邪气的效果。”队员们轮流练习,唐怡萱在给同伴操作时感叹:“看似简单的动作,力度和速度的把握都需要千百次练习。”


艾灸治疗室里,各式灸具琳琅满目。最引人注目的是造型古朴的葫芦灸,“这是将传统灸法与道家养生智慧相结合的特色疗法。”主治医师一边演示葫芦灸的装艾技巧,一边解释其温阳补气的独特功效。队员们认真记录着不同灸法的适应症:艾条灸适用于寒湿痹痛,温针灸擅长调理脏腑功能,艾灸罐则方便居家保健。



在中药贴敷区,药师带领队员们体验传统膏方的制作工艺。“中药贴敷讲究‘辨证施贴',比如这贴活血止痛膏,我们选用川芎、红花为君药,配以冰片透皮引经。”药师将研磨细腻的药粉缓缓倒入容器,加入蜂蜜调和成膏。队员们小心翼翼地用竹片将药膏均匀涂抹在棉纸上,学习掌握“厚薄均匀、边缘整齐”的制作标准。

实战演练践行医者仁心
学以致用的环节让队员们既紧张又期待。在治疗区,队员隆晨曦在医师指导下为一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实施滑罐治疗。“沿着膀胱经走罐,力度要均匀适度。”他全神贯注地操作着,当看到患者背部呈现出的紫红色瘀斑时,医师解释道:“这是经络不通的表现,通过拔罐可以活血化瘀。”在耳穴压豆区,队员李淑婷用探棒精准定位耳穴,娴熟地贴上王不留行籽,“阿姨,这个'神门穴'能安神助眠,每天按压3-5次。”


中医药学不仅是一门诊疗技术,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宝贵遗产,需要从业者以仁爱之心加以传承和弘扬。在基层医疗服务的实践中,队员们通过患者的真诚反馈,切身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医者职业的神圣使命。

红色热土忆峥嵘信仰之光耀初心
今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下午支医团奔赴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。在青砖灰瓦的山东省政府旧址内,泛黄的《大众日报》、简陋的油印机、手写的粮票布告,无声诉说着战时民主政权的智慧——“三三制”政权建设让队员们惊叹于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;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的标语下,展示着根据地军民开荒种地、纺线织布的复原场景。

“这是罗荣桓元帅用过的马灯。”在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,讲解员指着一盏锈迹斑斑的油灯说道。灯光穿透历史,照见当年将领们在此运筹帷幄的身影。当听到“三英烈之父”刘永良老人接连送三个儿子上战场全部牺牲的故事时,队员们肃然起敬,久久驻足凝视。

知行合一担使命青春向党谱新篇
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历史展馆,从“沂蒙红嫂”乳汁救伤员的雕塑,到“识字班”姑娘们编写的抗战歌谣,队员们触摸到军民鱼水情的温度。“当年卫生员用门板当手术台,草药当麻醉剂,这种艰苦奋斗精神正是当代医学生最需要传承的。”带队教师刘老师现场教学。

夕阳西下,支医团在党旗前重温医学生誓言。队长白佳慧表示:“上午在国医堂领悟‘医乃仁术',下午在红色旧址读懂‘医者仁心'。作为新时代中医人,我们既要练就过硬本领,更要筑牢信仰之基。”队员们纷纷表示,要将红色教育中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实际行动,让中医药更好地惠及农村群众,为“健康中国”与“乡村振兴”贡献青春力量。

(图/文 刘在军)